在最美课堂里成长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临近期末,今天我们和师生们一起走近本学期的最美课堂。

  蟳埔,一个坐落在泉州湾北岸的小渔村,不仅以古朴清新的风光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还以一座座“流动花园”带动民俗文化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流动花园”其实是蟳埔女头上戴的“簪花围”,它是蟳埔鲜活靓丽的时尚名片,更是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市临海小学的同学们带你见证,它是如何从一颗本土文化的种子,生长得花团锦簇、异彩盛放。

  “通过校本课程,我深入了解了蟳埔文化,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三年级开始,我就报名参加蟳埔女头饰制作班,学习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泉州市临海小学头饰班学员说,“每个星期,我最期待蟳埔女头饰制作课堂了,因为那会儿的我犹如花仙子,置身花海中。”

  一笔一画皆功夫,一瓷一板釉内涵。瓷板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化瓷都文化的重要体现。以瓷作画,引画入瓷,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瓷板画社团的同学们独立设计作品,画底稿、上颜色,亲身参与一件艺术品的诞生过程,感受中国陶瓷历史之深远、文化之璀璨。

  “要一边对照着精心设计的纸质图画,一边拿着铅笔轻轻地在瓷板上扫动着,画出图画的轮廓,在瓷板上绘制线稿,这可是一件考验创意和耐心的手艺活!”龙浔中心小学学生苏荟珊说。

  绒花,又称宫花、喜花,它的产生与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官网登录发展伴随着许多美好传说。绒花以蚕丝为肉,铜丝为骨,其工艺精美,不仅外观雍容华丽,还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富贵。绒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头花、胸花、帽花等装饰品形式出现。

  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南平市邵武市水北中心小学开展了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非遗绒花”课后服务课程,让学生们在参与体验绒花的制作过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在心里播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沉淀的艺术结晶。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武夷山市湖桃小学开设了非遗传承扎染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将扎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项目化课程,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体验“布”一样的精彩。学校的扎染艺术手工坊成功入选武夷山市“非遗文化进校园”示范点。

  “扮戏不像,不如不唱。”演员的造型必须符合一定的艺术规范。厦门实验中学小学部的同学们针对京剧中的“装扮”环节,亲身体验,详尽地了解京剧演员登台亮相前装扮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勒头时,还没戴上其他装饰,只有一双眼睛吊得老高,我心中忍不住想:‘这样真的能行吗,我能成为那个美丽的角色吗?’随着顶花、耳边花等被陆续戴上,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厦门实验中学小学部学生林柔紊说起第一次京剧装扮,难掩心中的激动。

  在龙岩市实验小学龙州校区,学校的“知美致美,匠心逐梦”超轻黏土艺术工作坊,以超轻黏土为媒介,展现龙岩的独特之美。同学们制作的黏土摆件,有龙岩美食、家乡建筑,有的还在传统文化等方面挖掘和探究家乡的美。

  “经过课后服务的实践学习,我发现,原来我的审美水平可以通过做黏土来提高,我的动手能力也得以提升,我已经深深爱上了做黏土。”龙州校区的黄玥同学如是说。

  手工编织是一项具有丰富艺术价值的手工艺,龙岩市莲东小学天马校区将编织引入校园,打造“编学编乐”手工作坊实践基地,开发实施“编学编乐”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这一个个造型精美、形态各异的花篮,就出自同学们的巧手,让人目不暇接。

  莲东小学天马校区胡斯雯老师介绍:“我们的‘编学编乐’课后服务课程,主要包含竹子编织、藤条编织、毛线编织、曼达拉编织等。孩子们通过学习编织,都有很大的收获,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升了思考能力。”

  在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排头校区,剪纸一进校园,就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排头校区谢志英校长为我们介绍:“学校以传统文化建设为载体,在课后服务中专门成立了剪纸工作坊,把剪纸这门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德育教育、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和社会推介相结合,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据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龙岩市新罗区教育局结合课后服务“点题整治”工作要求,将开发美育特色课程作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抓手,根据各中小学的教学资源优势,将特色社团与课后服务相结合,指导学校开设国画、书法、剪纸、衍纸、编织等特色美育课程,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方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

  日前,“丰”润书香——美育公益讲座携手圣陶公益大讲堂走进厦门思明小学校园。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活泼有趣的互动中,孩子们走进了丰子恺爷爷和叶圣陶爷爷有情、有趣、有爱的文化世界。孩子们还在明信片中,用童稚的一笔一划,用心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敦煌壁画、漂漆工艺……日前,南平市高级中学开展项目式课例展示活动,立足“建构美育深度课堂,赋能艺术特色高中建设”主题,推进艺术课程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积极探索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有效路径,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

  每周三下午,在泉州市凌霄中学的书刻艺术美育工坊都十分热闹,敲打声与凿击声此起彼伏,国家一级(木雕)技师何群山正指导孩子们创作书刻作品。这是泉州市凌霄中学探索开发的校本课程——书刻艺术之美,自设立以来便深受学生喜爱,成为该校独具特色的“网红”课程。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也在逐步探索跨学科融合课程。”该校校长黄志文介绍,2021年起,学校组织何群山带领多名其他学科教师,探索开发“书刻艺术之美”校本课程,并设立书刻艺术美育工坊,在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与木刻不同,书刻是书法与雕塑的结合,是对传统匾额艺术的创新。”何群山介绍,“书刻艺术之美”是一门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共设置一单元18个课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主要教授书法、美术、雕刻等内容,进而开展书刻作品创作。“整个课程学习就是不断进阶的过程,先学书法、美术,再学雕刻,最终融合创作。”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谷歌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