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出的关于在常州市中小学开设“常州留青竹刻”校本课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充分重视“常州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发扬工作,倡导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常州市各中小学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针对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自身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课程资源,采取定时走班的方式,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类型丰富,有学科拓展类、艺术表演类、文化传承类、体育运动类、科学创新类、动手实践类等类型,其中,“留青竹刻”等非遗文化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欢。如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常州市丽华中学、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学、常州市龙锦小学、常州市清凉小学、常州市雕庄小学、常州市凤凰新城实验小学、常州市勤业小学等多所学校均开设“留青竹刻”校本课程。每一所引进“留青竹刻”等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学校,授课教师会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通过共同开发、制定、完善基本的教与学素材,编写“留青竹刻”等非遗文化校本读本。
常州市学校课程协同项目《魅力非遗》由常州市教科院2019年正式立项,由常州市丽华中学领衔,常州市丽华中学、天宁区浦前中心小学、常州市龙锦小学、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常州市24中、新北区魏村中学等成员校协同开展研究。目前,纳入校园研究的非遗项目有:阳湖拳、常州糕、留青竹刻、刻纸、常州吟诵、兔子灯、面塑、扎染、剪纸等。荆川小学、常高职、中吴实验学校均为项目学校,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以及普教、职教、特教等教育类型。对留青竹刻等非遗项目研究,进一步系统推进了保护非遗、继承非遗的步伐。
我市开设“留青竹刻”校本课程的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秀资源,借助职业学校、社区、社会团体、非遗传承人等师资力量,为学生免费授课,保障“留青竹刻”校本课程师资专业性。近两年,教育部相继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多次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与课程之中。然而,师资的匮乏、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制约了非遗技艺进一步走进中小学劳动课堂。我市教科院相关学科以此为导向,加强对传统文化技艺走进中小学劳动课程的研训。多次举办“非遗技艺走进劳动课程研训活动”,邀请非遗大师亲自为我市相关课程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我市鼓励各校积极建设艺术实践工作坊,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展示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教育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包括剪纸、皮影、编织、刺绣、面塑(泥塑)、年画、版画、扎染(蜡染)、民间手工艺制作、创意制作等,其中留青竹刻等民间手工艺制作受到师生喜欢。每一期的工作坊展示活动,可由1所学校单独展示,也可由2-3所学校联合组队展示,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留青竹刻的制作过程和成果,现场学生参与了体验与互动。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电子邮箱:br/>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技术支持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