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为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筑业不仅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新兴工业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建筑业亟需加快与先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快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筑业处于工业化变革初期,融合了“建造”与“制造”建造过程,此时建筑业进行数字化跃迁变革,对产业结构、组织模式、业务流程、文化及人才变革带来了更大的影响,造成与组织路径依赖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供应链整体及相关组织能力带来了较高的挑战,各参与主体间价值创造不足,不仅无法有效发挥数字技术效益,还甚至会带来产业和企业绩效“倒挂”。 精益管理理念的引入,为建筑业提供了一种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升能力、创造价值、提高绩效的有效方法。在此背景下,精益数字化应运而生,它结合了精益管理和数字化技术的双重优势,旨在为建筑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如何通过精益化和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来提升能力促进价值共创,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机制,对促进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作者根据理论和实践调研,提出精益数字化赋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数字化技术应用—精益化流程优化—动态能力提升—价值共创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 具体为,在工业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应用的驱动下,促进了流程精益化及动态能力提升,实现了价值共创和价值交付,同时也促进了工业化、数字化等技术的有效应用。动态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对各参与主体内部运作流程及相互间链接流程(如协同合作、交换资源等)的优化“正确的流程才有正确的结果”,并且精益建造理论及方法是优化运作流程的有效方法,而其又受数字化等新技术涌现的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方面,精益化流程为动态能力提升及工业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进而组织提质增效或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比如改善文化、较好效益、柔性流程等;另一方面,动态能力提升为精益化流程实现和工业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支撑,特别是利用新技术(比如数字化)等更好的实现流程精益化。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官网登录进而借助多元数字科技,通过数据积累,流程精益化,打造建筑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平台,提升参与主体动态能力,推动建筑供应链系统上下游各个参与主体的互联互通,改变产业内要素流通与配置方式,推动建筑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开放、透明和可持续建设,重塑供应链参与主体间的价值创造逻辑,实现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供应链生态系统等多元主体价值共创。以精益数字化赋能建筑供应链系统价值共创,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之选,也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行之策。 精益数字化赋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机制,即“数字化技术应用—精益化流程优化—动态能力提升—价值共创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问题如下: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的集成,可以提高设计和施工的精确度,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为错误和资源浪费。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但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受约束,部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可能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有待提高,技术应用推广与普及存在一定困难。同时,随着数据的大量收集和分析,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重要问题。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源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精益管理理念的引入,帮助建筑业减少浪费、提高能力、创造价值、提升绩效。精益化流程优化强调持续改进和浪费消除,打造较高动态能力。通过优化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确保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价值创造。精益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但在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文化和习惯:传统的工作文化和习惯可能与精益化理念冲突,导致实施困难;二是员工培训:需要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培训,以确保他们理解并能够实施精益化流程;三是流程标准化:精益化要求流程标准化,但建筑业项目的独特性可能导致标准化难以实现。 企业需要具备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这被称为动态能力。在建筑业,这意味着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波动、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利用数字化和精益化带来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实现组织提质增效或转型升级。但建筑业由于企业规模与传统组织结构僵化,往往不能快速适应市场和技术环境变化,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也导致无法有效支持动态能力的提升。此外,建筑企业作为比较传统产业,企业缺乏创新文化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建筑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之间、企业内部技术与生产环节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创新体系存在割裂现象。 通过客户参与和协作,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价值共创强调的是多方参与和协作,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各个参与主体的互联互通,改变产业内要素流通与配置方式,推动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开放、透明和可持续性建设。但由于建筑业产业链长,多方参与和协作可能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影响价值共创的实现。也因为建筑业特有的产业链结构,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可能存在障碍,企业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化转型和精益化管理的深入实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这种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创新能力、技术应用、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推动建筑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但建筑行业不同技术之间的整合可能存在困难,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追求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挑战。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能需要新的法规和监管机制来适应,目前可能存在法规滞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限制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鉴于以上问题,为精益数字化赋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技术接受度,通过组织培训和研讨会,加强企业和员工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接受度。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个人和企业信息的安全。建立技术更新机制,制定灵活的技术更新计划,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建议企业积极寻求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参与制定和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教育机构合作,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和再教育,以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迭代,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与此同时,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提供技术采纳的财政激励和指导,降低企业采纳新技术的门槛。强化行业合作,建立行业技术交流平台,促进知识和经验共享,加速技术应用。 培养精益文化,通过试点项目展示流程优化的效益,以改变员工的传统观念;推行精益管理培训,为员工提供持续的精益化培训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应用精益工具;强化变革管理和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制定灵活的标准化流程,以适应不同项目的特点。同时,引入精益专家,聘请精益管理专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客户参与,鼓励客户参与设计和施工过程,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加强组织结构优化,企业应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优化资源合理分配,建立动态资源分配机制,确保资源能够有效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创新文化,通过激励机制和创新活动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寻求跨界合作和政策环境优化,以支持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的领先企业合作,学习其动态能力提升的经验。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还应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 企业需要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所有参与方都能从价值共创中获得合理的利益。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设计、施工、运营等各环节的整合,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加强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更新建筑工程组织方式,采用现代化建造技术,提高工人技能和素质。加强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平台,促进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深入理解客户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和客户反馈,深入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强化客户教育,教育客户了解个性化服务的价值,提高客户参与度。加强供应链整合,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整体价值创造能力。 加强技术整合,企业应建立技术整合平台,促进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和创新。强化政策和法规适应,积极参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推动建立支持新技术和新生产力发展的环境。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平衡效率、质量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与此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国际视野,引入国际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与挑战,建筑业需通过精益数字化转型,集成数字化技术应用、精益化流程优化、动态能力提升、价值共创实现等关键要素,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尽管在此过程中会遇到技术接受度、流程标准化、沟通协作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但通过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变革管理、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生态系统构建,建筑业能够克服这些挑战,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精益数字化赋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之选,也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行之策。(撰稿人系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培、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牛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