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又到了每月新书亮相的时间!今天文献君为大家带来了9月新书书讯,涵盖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区域国别学、经济管理、哲学、文化传媒、文学、艺术及心理学等品类新书,甲骨文、索·恩、鸣沙及凹阅读等多个品牌新书亦有亮相。 习关于科技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均以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为根基。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有助于学界理解习关于生产力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从而进一步丰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视阈。 本书致力于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认识,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视阈出发,一改传统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片面理解,不仅肯定了生态生产力在其生产力观中的基础性、核心性地位,也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系高校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理论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主阵地。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本书研创团队基于长期一线教学实践,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9 个研究专题。专题内容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兼顾通俗性与学术性;同时各个专题以海南自贸港建设为生动案例,以点带面,找到与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文化、当代社会问题、当代生态环境、当代科学技术、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等问题的契合点。 本教程可为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也可供在校大学生和科研系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参阅。 有些政治文化的传统,表面上未必会在当时直接改变历史走向,不过,它就像基因一样,终究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之中。 本书从三个角度讨论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历史上中国不断“改朝换代”与日本所谓“万世一系”,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中篇《郡县与封建》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下篇《王权与》讨论了中日两国在政教关系上的不同。 清代闽台地区以李春生、郭春秧、潘振承、伍秉鉴等为代表的闽籍茶商,继承儒商传统,坚持诚信为本、开放创新等经营理念,加强茶叶品质管理,积极探索品牌营销新方式,为中国茶业拓展国际市场做出贡献,在与洋商的竞争合作中,逐渐取而代之并居主导地位。茶商企业家精神成为华商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借鉴传承。 清末官办存古学堂是以新式学堂办法保存国粹的创举,有全国性的规模和深远影响,却在日趋激烈的新旧之争中被时人和后人误解,处于“失语”状态。本书以存古学堂为中心,考察清季民初朝野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办学努力,以钩摭史料、重建史实为基础,力求将群体与个案相结合,兼顾中央与地方,尽可能以“中立之心”将具体的人和事回置到历史现场,努力呈现一幅主干清晰又枝繁叶茂的动态历史图景,为深入认知那个激变时代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和例子。 [俄]鲍里斯·亚历山德罗维奇·雷巴科夫(Борис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ыбаков) 主编 18 世纪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特别是文化领域的改革可谓翻天覆地。本卷从浩繁的史料中钩沉稽古,发微抉隐,明晰地勾勒出转折时期俄国物质文化的狂飙图景。随着贸易的发展与交通方式的完善,俄罗斯四大工业区之一的乌拉尔工业区出现;新作物品种被大量引进;各式各样的展销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贸易的地区、等级限制;城市中出现了用于消磨时光的休闲娱乐场所;服饰和住宅也出现了许多新元素和新潮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019年以来,北京市坚持党建引领,在实践探索中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再向“主动治理”深化,形成了大量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固化首都基层治理创新经验,挖掘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邀请京津冀地区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智库、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共同编撰了《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2023~2024)》。 报告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以接诉即办为主要抓手的北京超大城市治理创新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探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创新和发展的中国之治首都样板,深刻论述基层治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挖掘城市治理实践中的鲜活案例,为我们观察超大城市治理的首都经验提供了及时、全面、权威的资料数据。 子女既是父母成就感和快乐的重要来源,也是父母感到精疲力竭的原因之一。父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子女,但也可能在养育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养育政策的变化,养育倦怠这一主题引起了学者和父母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近20倍。在我国,亲子关系一直是家庭关系的主轴,而养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衡量养育质量的最终指标应当是子女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发展水平。基于此,本书在介绍养育倦怠概念的基础上,系统修订了养育倦怠的测量工具,深入探讨了养育倦怠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并分析考察了可能导致养育倦怠的原因,为预防、干预养育倦怠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学术参考。 安居是所有人的共同梦想,住宅社会学正是着重探析诸种居住问题以助推人们实现安居梦想的一门重要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然而,关于该学科发展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研究至今仍付诸阙如,本书力图对这方面研究作出贡献。 本书在重新界定住宅社会学学科内涵与属性基础上,全面总结中西方住宅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厘清当代住宅社会学理论的层次、路径、范式之辩,追踪当代住宅社会学理论最新进展,阐述居住行为、居住分化、住房市场、住房政策、居住文化等方面的代表性理论。初步构建住宅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对住宅社会学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技术方法展开研究。 本书作为住宅社会学学科史和住宅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要探索,将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为阿尔方斯·万斯特文根(Alfons Vansteenwegen)博士所写。Alfons Vansteenwegen被公认为是夫妻关系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本书已有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南非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中文(繁体版)、土耳其语和法语等多种语言版本。 本书从婚姻中一个个小小的摩擦和冲突讲起,这些摩擦和冲突可能都是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如咖啡倒半杯还是倒满杯,窗户是开还是关……夫妻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日积月累就成为抱怨,甚至争吵导致双方出现矛盾甚至婚姻关系破裂。那么如果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维持和谐的夫妻关系,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些方案和建议。 本书分别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社会支持、孤独症儿童及其家长支持系统、大龄孤独症儿童职业康复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视角新颖,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社会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孤独症儿童与儿童家长的支持系统分别论述,并对美国孤独症强制保险进行了研究。本书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作为监督社工服务项目的外部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估以独立、客观、公正、专业为核心的特质而为社会各界所认可。但第三方评估也难以避免形式化、功利化、片面化等评估偏差问题。第三方评估的制度缺陷使评估偏差问题难以避免,但评估偏差的程度取决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具体行动策略。本书建议从宏观社会系统和微观法人行动者两个角度,从完善第三方评估的制度体系、规制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行动等方面来优化第三方评估机制,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口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运用科学而简明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人口高质量发展状况及趋势,是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人口变化所产生社会经济巨大影响之需。为此,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和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在充分进行理论梳理和借鉴相关指数构建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专家咨询法和熵权法分析结果,构建了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并以之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口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描述。本书可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基础性和战略性影响。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运用联合国人口回测和预测等数据,对2020-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第二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厘清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影响。第三篇聚焦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人口现代化、人口红利等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人口条件,深入探讨阐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影响及对策建议。第四篇提出中国面向现代化的若干人口对策和人口发展战略。 本报告跟踪研究和详细介绍上海合作组织年度发展状况。作者均是来自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问题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介绍与见解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能够为读者全面立体地了解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的发展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本报告聚焦2023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对成员国间的互动、合作及影响进行了梳理和解析,还特别关注了本年度域内的热点问题,如上合组织扩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主题人文交流活动、全球治理危机等,并对上海合作组织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 《美国研究报告(2023)》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拜登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其对美国内政外交、中美关系和世界政局的影响。在国内层面,时值中期选举年,通货膨胀、堕胎权合宪性等议题成为两党争议的焦点和炒作的工具,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进一步加剧,“政治生态两极分化”与“社会生态部落化”相互交织。在国际层面,美国在应对乌克兰危机的同时,积极推动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竞争”,进一步明确其国家安全与防务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强化与盟友的战略联动,以维持和提升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非洲发展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组织编撰,对非洲地区的政治动态、安全态势、经济发展、对外关系等进行跟踪介绍与分析,为了解和研究非洲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趋势及相关学者观点。 2023年,非洲政治与安全形势在变织中继续保持整体稳定,局地安全风险上升,和平发展仍为主流;非洲经济触底反弹,但复苏缓慢;非洲联合自强势头强劲,战略自主性提升。本年度报告以“非洲经济发展新态势”为主题,分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蓝色经济、非洲大陆自贸区、“走廊经济”5个专题,介绍近年非洲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态势、特点、困境及未来前景。此外,本年度报告介绍了2023年苏丹、尼日尔、加蓬三国的国内政治与安全形势,2023年南非金砖峰会的会议成果,以及2022~2023年非洲对外贸易、国际对非直接投资、国际对非援助领域的非洲大陆整体及次区域相关情况与特点。 《非洲研究》创刊于2010年,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是刊发非洲研究成果、探讨非洲问题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本集刊秉持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之治学精神,坚持“求真创新、平等对话、沟通交流”之办刊方针,致力于搭建开放的非洲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打造独具非洲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荟萃学术思想与观念之精华,努力推动中国非洲研究事业的进步。本集刊设有“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与发展”“社会文化与教育”“中非合作”等固定栏目,以及“非洲研究书评”“海外来稿”等特色栏目。 “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不仅为区域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各国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率先开展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面临着投融资困境。本书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从“成本—收益—风险”角度出发,重点针对扩展资金来源、公平分摊成本、保障项目收益、防范投资风险等领域,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规则的完整构想,包括宏观顶层设计和成本分摊规则、私人资本引入规则、收益保障规则和风险防范规则等若干重要子规则。通过制度建设协调各方利益,为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进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建议,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家或地区开展经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北大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丛书的第二本,主要聚焦于国家安全研究与学科建设相关议题。首先,本书通过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学理发展脉络,尝试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和理论体系,提出了以风险反向界定的综合安全论,以及国家安全系统理论等。其次,由于国际环境的变迁、地缘政治的差异,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观念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在研究议题、研究范式、学科规划和课程设置上独具特色,本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印度、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和非洲等12个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探讨和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论、议题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等。 本书将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筑国家安全人才基础、夯实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战略举措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将为国内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议题设置和方法论探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中世纪以降,西欧大学开启了不同的发展进路,其中既有法国大学的断裂,也有英国大学的保守,更有德国大学基于传承的创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大学为师的美国大学开始代替德国逐渐登上世界大学的巅峰。严格说来,经由拿破仑改革,近代法国在长期内并不存在大学组织。与意大利和法国的大学不同,发轫于中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至今仍然是世界大学的翘楚。故而,本书选择中世纪大学、德国大学、英国大学和美国大学,分别论述了它们的兴衰起伏及其演变背后的历史规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国家的大学责无旁贷。从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来看,大学组织的强大,既需要保持优良传统,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更需要吸取他者的经验教训。尊龙凯时公司官网因此,本书有着强烈的本土和现实关怀。 立足2024年,展望2025年和“十五五”时期,《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伟大目标,以“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年度主题,从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产业篇、企业篇五个方面,精选了14篇分析报告,对我国创新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面临的瓶颈挑战和重大机遇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 在探讨中国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与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创新范式,关注了中国基础研究的现状,重点探讨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和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并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和上海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了综合分析和路径探索。最后以京东方、龙芯、美的、用友为例,探讨了国内典型企业通过场景驱动创新、自主创新、数智创新等加快自身和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旨在为“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转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第二履约期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本报告基于全球气候形势日益严峻和我国“双碳”战略时代背景,聚焦第二履约期内的中国碳市场,从交易现状、企业参与、指数评价、国际借鉴以及热点话题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碳市场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与评估,系统梳理当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促进碳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报告指出,未来需要通过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完善配额分配机制、发挥自愿减排市场作用、加强国际碳市场合作、持续完善市场基础设施等多项措施,推动中国碳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本书汇集了国内重要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专家观点及总报告、环境篇、业态篇、专题篇和城市创新篇等板块。共享出行作为平台经济和数字交通的典型业态,在构建安全、高效、灵活、便捷和绿色的城市出行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体上看,2023年共享出行人次总体趋稳,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网约车、顺风车和汽车租赁等快速增长,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规模稳中有降。共享出行政策法规体系持续完善,共享出行业态发展需要进一步政策创新和突破。 本书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对2023年全球软件产业和关键软件领域技术进行全面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重点阐述了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态势,梳理总结了软件产业政策和发展环境,就基础软件、开源、工业软件、新兴技术等技术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详细介绍了我国软件产业区域发展情况和协同路径。该报告还特别就软件价值问题及金融支持、软件供应链治理体系等进行专题论述。 该报告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产业发展有较强的先导性和预测性,可为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全面了解软件产业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本书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对2023~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进行全面跟踪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报告,重点阐述了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概括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及趋势,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工业、医疗、金融、文娱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现状,并就AI Agent、终端大模型、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数据合规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论述。 本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数据翔实,有较强的产业发展前瞻性和预测性,可为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形势以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本书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连续推出的关于我国数字化转型的权威报告,重点阐述了我国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围绕工业互联网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就医疗器械、钢铁、高端装备等行业实践以及江苏、福建、宁夏、安徽等区域实践开展深入研究,梳理提炼总体、行业、区域层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特征与经验启示。 希望本书所反映的我国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能够为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科研机构等协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基于政治经济学、演化发展经济学、比较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国家成功(国富)与失败(国穷)的道路。 国富国穷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累积的结果。本书以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成功国家的发展道路为比较对象,在解读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深刻总结了成功国家必备的相关要素,如国家的建制性能力、与技术浪潮发展趋势相对应的高质量经济活动等。理解中国道路,就需要理解中国国家能力的特质,需要理解从重工业优先到新质生产力的长期推进过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超越传统的发展型国家理论,从国家主体、制度和体制特征上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及意义。 全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5篇文章,以及一个统计附录。第一部分包括4篇文章,前3篇呈现卡莱斯基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大萧条的独特理解,重点是投资决定的经济周期机制以及隐含在其中的有效需求理论。第二部分包括7篇文章,从微观基础即成本与价格之间关系开始,到宏观层面收入分配的决定,再到有效需求理论,卡莱斯基阐述了国民总产出、利润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并将问题的焦点明确指向了投资决定因素;随后是卡莱斯基关于投资决定因素的思考,包括“风险递增”和宏观投资模型的构建。最后,卡莱斯基将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完整地阐述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第三部分包括4篇文章,是他对几个重要问题的补充。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本文集,译者收录了卡莱斯基的其他8篇文章,作为补充文献。 本书深入探讨国际投资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本书首先围绕理论基础展开,详细分析了跨国投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历史回顾,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细致勾画出跨国投资如何分阶段推动企业创新。再次,聚焦于具体的研究与实证分析,探讨了逆向技术溢出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异质效应。最后,分析数字经济时代跨国投资新趋势及企业创新逻辑的转变,为理解和应对当前全球经济新挑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南。 本书从《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出发,依据李零对出土道家文献的分类,对目前为止已刊布的简帛道家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北大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等。具体来说,把简帛道家文献分为阴谋类、道论、黄帝书、先秦道经四大类。以历史研究为本位,考察这四大类文献的文本流传、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内容、学派性质等,进而研究它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地理学传播。 本书致力于对仍待讨论的出土道家简帛文献加以探索,对于相关研究已经成熟的文献并不赘述。在叙述结构方面,一般先对具体文献做校释,进行文本整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学科方法,对简帛道家文献作整体性研究。同时,“跳出诸子看诸子”,对道家的知识背景进行研究,思考道家对其他诸子的影响,以及诸子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附录部分是对与道家类文献相近之《彭祖》《地典》《盖庐》的研究,以及对《太公》的全面辑佚。本书是目前为止对出土道家简帛文献所作最全面的研究,论述深入,分析透彻,在不少方面都有创见,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法国当代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四个重量级学者: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保罗·维利里奥和让 - 吕克·南希,并基于四人相互交叉的人生轨迹,指出他们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一个德勒兹意义上的思想“平面”,或者说构成了一个理论的“星丛”,其主要关涉的领域为审美政治理论。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在感觉的独异性与共同体之间形成的张力结构。本书以此为基本切入点,重新诠释了四位思想家的代表性理论,并且将之描述为法国理论之后法国当代美学形成的一个潜藏的理论架构,也细致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倾向性和理论体系间的差异性。 《国学论衡》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集刊,现为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和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旨在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术研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理解和诠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以理性考量塑造未来中国文化和学术思考。本刊现为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的半年刊,刊登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诚邀研究会会员及海内外同仁赐教。 本辑发表二十三篇文章,分为“刘文英纪念专栏”“哲思论道”“经史考辨”“文艺纵横”“学林杂述”“学术资讯”“书评”七个栏目。 荆楚文化及其传承与品牌化传播,是一个传统的经典课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不断更新的课题。在当代湖北的高质量发展中,荆楚文化的内涵挖掘、现代诠释,以及面向文化传承和市场运作的品牌化,既是湖北文旅产业的重要范畴,也承担着建构精神内核和对外形象传播的重要功能。本书以荆楚文化为范本,在湖北省乡村振兴、就地城镇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等重大背景下,围绕文旅品牌及其传播这一议题,从城市文旅品牌与地域公共品牌两个核心维度,以多元理论视野观照荆楚文旅品牌传播的理论搭建与实践探索。 赵家璧(1908—199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编辑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在中国193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新文学建设的重要性,迫切地为中国文学寻找现代化发展道路。他是最早追随鲁迅先生的文化战士,为左翼文学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他在文化上有开阔的视野,吸收他国的经验滋养中国的出版业;他在文学界广结善缘,维护着流派纷呈的作家群,这成为他策划选题的源头活水;他组织编纂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道路上的奠基石。 本书以赵家璧在1930年代的文学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赵家璧在联络作家群体、译介外国文学、编辑现代文学选本、适应出版物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呈现中国现代文学在发轫期的生产场景,从而更深刻地反映现代出版业与文学流派、文学观念、文学经典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书借鉴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地理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及其后继者关于文化资本及其空间属性的理论,吸收国际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最新理念,系统梳理了国际文化旅游及其相关概念。选取文化线路遗产、“同源共享”文化遗产、复合型文化遗产、“冲突”型文化遗产等学界较少运用的“另类”文化遗产为案例,深入挖掘案例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围绕跨区域合作、空间生产和冲突协调三个维度,从综合性、跨学科等多维研究视角论述了“文化旅游”的若干功能,如跨区域合作的媒介功能、文化旅游的空间生产功能、非遗保护的屏障功能、文化冲突的调节功能等。 本书理论视角新颖独特,跨学科理论整合明显,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文化旅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旅游学界、文旅产业界以及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集威慑力、高能量和风险于一身的核能,自诞生之初,便是一种与政治、文化、社会等交织在一起的技术力量,它被赋予了各式各样的想象。因而,核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核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话语的建构和形塑,而媒介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与能源危机迫近的当下,核能作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清洁能源,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需要被正视和研究。本书聚焦核能,运用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近70年来的核能话语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核能话语的“解神秘化”,揭示核能的媒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想象赋予与认同建构,向读者展示不同历史时期迥异的核能话语主题。 《文选》版本研究一直是文选学研究的重点,而在《文选》诸版本中,南宋淳熙八年池阳郡斋尤袤刻本《文选》(简称尤袤本)影响颇大,它不仅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选》刻本,还是后世李善注刻本的祖本,亦是当今阅读与研究《文选》的通行版本。目前关于尤袤本的争论较多,且缺乏整体性研究。《尤袤本〈文选〉文献研究》一书即以尤袤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整理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尤袤本的刊刻、著录、递藏、底本、附录及选学意义等进行全面梳理,以期为推进《文选》版本乃至选学研究贡献力量。 《北大汉简老子研究》一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聚焦于北大汉简《老子》的语言文字学研究,积极运用古文字、新近出土文献等材料,从文字、音韵、语法、同源字等角度对汉简《老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下编涉及北大汉简《老子》思想的研究。对汉简《老子·上经》首章与《老子·下经》首尾两章分别开展了全面的校勘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此三章所蕴含的老子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此外,对汉简《老子》不同于其他版本的分章特征及其义理依据进行了探讨。 本书注重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的综合运用,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背景下古本《老子》研究视域的拓展,可供广大《老子》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是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课题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年出版两辑。本集刊关注海内外关键词研究的最新走向,主要刊发关键词研究(尤其是中国文化及文论关键词研究)的最新成果,设有学术史、方法论、学者论、要籍叙录、成果总目、文化及文论关键词考察、学术动态等栏目。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是目前整个中国文学史料学领域,包括古代文学史料、现代文学史料、当代文学史料、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文学理论史料、文学学科史料等方向在内,唯一的学术团体。当下学界对史料日趋重视,但暂时还没有以文学史料为办刊重点的刊物,本刊的出版将进一步发挥学会的影响力,添补学界在文学史料研究、考辩、钩沉等方面的刊物空白。 本刊用稿在坚持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对史料的研究、考辩和钩沉,并可适当发表文献综述类稿件。每期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史料研究、史料考辩、史料钩沉、新文献介绍与整理、学人年谱、文献综述等栏目,变动栏目为特稿和组稿专题栏目。本刊为第八辑。 西方音乐博大精深,在世界音乐领域举足轻重。基督宗教自诞生以来,它的思想和精神就渗透在西方音乐之中,并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本书从音乐和宗教的源头开始,纵跨教父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等各个社会历史阶段,挑选其中一些经典音乐作品,从音乐语言的具体构成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现象与本质进行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思想和精神信条进行阐释,并以此为依据,探寻音乐中的宗教动机和信仰本质,进而揭示西方音乐与基督宗教的深层关联,论证音乐与信仰的互融共生。 21世纪以来,媒体对影响公众生活的急性危机事件的报道以及对危机干预、响应团队、危机管理和稳定等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危机干预手册:评估、处置和研究(第四版)》旨在满足人们对有效处置急性危机事件的技能和方法的需求,被专门设计用于应对校园暴力、殴打、成人物质滥用与大规模灾难等各种急性危机事件。这本干预手册采用统一的危机干预模式,实用、适时、易读,提供了针对个体急性危机状况的有效干预方法,是一线危机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科室护士和研究生学习最新干预流程和方法的宝贵资源。 詹姆斯·阿基利斯·柯克帕特里克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海德拉巴宫廷的常驻代表,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年轻莫卧儿贵族女子——海尔·妮萨,为与她结为夫妻而冲破了社会、政治、种族和宗教上的重重障碍。柯克帕特里克的浪漫爱情故事并非孤例,在这个时代的印度,每三个英国男性当中就有一人与印度女性共同生活,他们跨越文化鸿沟,成为所谓的“白莫卧儿人”,而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得到历史学探索的群体。 英国历史学家威廉·达尔林普尔基于对18世纪档案、书信与日记的详尽研究,以小说般精彩的文笔,扣人心弦地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重新审视了英属印度建立前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英印关系,生动再现了这个满是阴谋背叛、后宫政治和谍报活动的历史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调”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充满了希望,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中古时代的波斯,涉及今日属于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和中亚五国的地区。塞尔柱人、蒙古人、土库曼人相继到达和征服波斯, 摩根详述了这些帝国、王朝、政权如何崛起、兴盛、覆灭和承继,以及他们同和波斯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他还选择性地介绍了波斯同周边政权,如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中国元朝、奥斯曼土耳其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尽管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波斯都动荡、艰难,仍难掩其文化的繁盛,书中还谈及波斯中古时代的绘画、诗歌和建筑的发展。在作者看来,正是文化认同使得波斯始终是波斯。 《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为解读清朝前一百五十年太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窗口。这一时期涵盖了清朝历史上三位最重要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这部极具开创性的著作中,作者探讨了清朝皇帝如何设法避免重蹈宦官干政的覆辙,以及太监在种种限制下是如何谋得权力与地位。书中描绘了那些曾经忠诚却最终背主的大太监,也展示了普通太监的生活。这些故事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矛盾与冲突,为我们窥探清宫世界提供了一个迷人的视角。 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清帝退位诏书的拟定及颁布、袁世凯是否逼迫清帝退位,以及孙中山缘何让位于袁世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新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陈旭麓先生曾言:“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五四’运动兴起的背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从“地方视野”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长程革命”,考察“五四”的剧本和“五四”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五四”。 鲜为人知的是,在近代史上,鸡蛋曾经与茶叶、丝绸并列,位居中国出口商品前三,不仅对贸易创汇举足轻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有全局价值。 近代中国的鸡蛋和蛋制品,如孙中山所说,和其他各类初级产品一样,其加工、出口等高利润环节均被外资掌控。在这一大背景下,民族企业茂昌蛋品公司异军突起,凭其创始人郑源兴的卓越眼光、创新精神和商业才能,成为一时无两的全球蛋品工业巨头。 本书讲述了茂昌蛋品公司在20世纪动荡岁月中崛起的历史,兼及郑源兴从宁波农家少年成长为跨国公司企业家的人生经历。在中国企业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卡脖子”等难题的今天,本书围绕企业家精神所提供的一系列经济史侧写,或可带来一些灵感与启发。